今天咖啡弄,“成都高新號”再次揚帆破浪,開啟三次創業的新航程。
  “回顧成都高新區20多年的發展歷程,創業始終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內核,創新始終是高新區發展的主線。”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系統家具區黨工委書記劉超總結道。
  一次創業支票貼現——逼出來的創新
  “褐藻醣膠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在站在時代高點的偉人的推動下,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區的領導打破頭腦中舊的條條框框,敢為人先,敢為人新,成立了全國高新區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建立“體制新區”,促進了經濟騰飛。
  “比特區還特,就叫融資倍特”
  “整!”(成都話,“乾”的意思)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學果一聽可以募集資金,興奮地站了起來。
  那段時間,張學果一直在為資金問題頭痛。
  1990年4月,時任成都市體改委主任的張學果被市領導找去談話,要他到新成立的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擔任管委會主任。除劃給2.5平方公里的地等待他去開發外,給他的開辦費只有40萬元。
  他在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街2號的成都市節能中心租了7間房,掛上了“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牌子。2013年10月18日,年過七旬的張學果向記者回憶起那段艱難的創業歲月,不禁潸然淚下。
  對張學果來說,苦一點沒什麼,他最發愁的是錢從哪裡來。銀行,他找了,獲得了2000萬元貸款;債券,也發了,發行了2000萬元債券。“但4000萬元辦不成什麼事。開發1平方公里至少需要1.5億元。”
  張學果找到市長要錢,市長問他要多少,他說“起碼一千萬”。“我要是有一千萬,我還要你張學果?我不如自己去!”時任成都市市長不答應。
  1991年3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高新區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863”計劃工作會議上,宣讀了鄧小平為中國科技事業的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10個字讓無數困在實驗室的科技人員興奮不已。
  “此後不久,科技部來了3名年輕人搞調研,我請他們就資金問題出出主意。思想碰撞來碰撞去,碰撞出定向募集資金的辦法。”張學果回憶說。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春風再次席卷全國。很快,時任成都市委書記就到成都高新區傳達鄧小平南巡談話精神。這次講話催生了加快成都高新區發展的〔1992〕7號文件出台,也正是在1992年,思想得到大大解放、頭腦靈活的張學果決定定向募集資金,設立股份有限公司。
  一名辦事員用三種顏色設計了100股、1000股、1萬股三種股權證。股權證是在西安印鈔廠印製的,由武警隨機押運股權證到成都。那幾天,人民南路熱鬧極了。5天之內募集資金1.1億元。
  “給公司取一個名字吧,誰想出來,就獎勵誰。”說著,張學果從口袋里掏出100元。
  “科力公司”、“科霸公司”……員工們紛紛提議,張學果搖了搖頭。“比特區還特,就叫倍特吧!”最後,張學果自己給新公司取了一個名字。
  1992年11月,成都倍特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成都市體制改革委員會批准成立。
  “路是逼出來的。”張學果對記者不無感慨地說。
  “我在成都市有多大的權力,你張學果在高新區就有多大的權力”
  “管委會?你憑啥批評我?”成都高新區所在行政區的一名鄉幹部曾這樣頂撞張學果。
  1996年以前,成都高新區的拆遷工作委托行政區做,基礎設施建設由成都市建委承擔,體制不順,增加了工作難度,徒增了許多煩惱。
  有一名村主任對張學果說:“張主任,你搞一站式服務,可我這裡還有一站。”
  張學果至今還感嘆:“辦開發區難,在內地辦開發區更難,在內地辦高新區尤其難。”
  認識往往落後於實踐的發展。當時成都高新區規劃2.5平方公里,成都市的一些領導認為5到10年能建設開發完就不錯了,沒料到僅僅4年後,企業想進來已經沒空間了,區域功能也是不完善的,成都市委、市政府感到成都高新區必須擴展了。
  當時,市委、市政府組織三個考察組,由主要領導帶隊,分別到華東、華南考察。看到部分南方園區的“大手筆”,大家感到震動,感覺成都高新區“太小氣”。不久,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進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區建設和發展。
  “成委發〔1996〕17號文件給成都高新區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該給的政策給夠了。”張學果回憶說,當時市領導對他說,“我在成都市有多大權力,你張學果在高新區就有多大權力。”
  根據該文件,成都高新區的面積從2.5平方公里一下擴展到47平方公里。體制上,由省市共建、以市為主,成都高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合署辦公,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授權,行使市級管理權限,全面管理成都高新區的黨務、經濟、行政和社會事務。從1996年起,市級財政不從成都高新區另外集中收入,所有收益全部留給成都高新區。簡而言之,就是“錢不拿走一分,市級權限全給”。
  1996年下半年,中編辦召集所有高新區在成都開會,就高新區的體制問題進行探討,與會代表對成都高新區的體制給予充分肯定。當時成都高新區是“小機構,大服務”,內設機構只有一辦十局,80名行政編製。
  當時從市教委到成都高新區組建社會事業局的羅熾星回憶說,當時該局承擔的職能相當於其他行政區教育、計生、民政、司法、文化、旅游、廣電等18個部門的職能。開始只有7個人,後來發展到10多個人。
  當時成都高新區處於城鄉接合部,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張白紙。“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尋找新路”。1996年,他們衝破種種阻力,率先剝離廠辦子弟學校,引進和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這種體制對高新區實現騰飛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2000年,成都高新區的財政收入是1996年的10倍,達到10個億。
  二次創業——發展的抉擇
  一次創業解決了成都高新區的生存問題,然而地處西部的成都高新區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高新區更多的只是在做科技成果轉化。但高新人敢於否定自己,隨著時代的變化,招商引資開始與科技創新一道成為發展的重點。
  搶抓全球和國內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實施科技創新與招商引資“雙輪驅動”,這是成都高新區給出的答案。從2001年到2010年二次創業的十年間,成都高新區既培育了成都地奧、奧泰醫療這樣的國內高新行業領軍企業,也吸引了諸如英特爾、戴爾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打造了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區域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躍上新的臺階,成功進入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
  成都高新區是企業的根
  “都是他們找我多,我很少找他們”。雖然成都地奧集團幾乎是與成都高新區同步成長,但地奧集團董事長、總裁李伯剛幾乎沒怎麼跑過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的辦公大樓。
  1982年,時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他在一項研究中發現,我國獨有的一種高山植物含有甾體皂苷,這類甾體皂苷對於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降血脂有很強的作用。
  這一發現讓李伯剛興奮不已:如果把其中含有的甾體皂苷純化,分離出來製成藥品,該有多好!
  但此事並不容易,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日、英等國家便投巨資進行攻關,均以失敗告終。然而,李伯剛帶領的課題組經過5年艱苦攻關,一種以甾體皂苷精製而成的純中藥製劑“地奧心血康”誕生了。
  成果通過鑒定後,還榮獲了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如果成果能夠轉化為工業化生產,“地奧心血康”的價格會很便宜,給患者帶來實惠。當時,李伯剛拿著資料騎著自行車到處叫賣自己的成果。
  令李伯剛感到意外的是,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居然引不起企業家的興趣,最“慷慨”的一位老闆只願給20萬元轉讓費。
  傾註自己全部心血和智慧的科研成果難道就此塵封在實驗室?堅毅的李伯剛沒有向命運低頭。1988年,他和6名同事貸款50萬元,租用院內一個舊圖書館100多平方米的場地,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旅。
  在研製“地奧心血康”的2000多個日日夜夜,7位科研人員從事科學實驗4000多次,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在完成小樣研究之後,課題組全體移師廣漢進行中間試驗,寢室就是鋪滿穀草的兩間庫房,一間男同志住,一間女同志住。就這樣,廣漢大戰50天,取得了重要的試驗數據和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解決了“地奧心血康”工業化生產難題。
  當張學果1991年找到李伯剛時,看到的是極其簡陋的生產條件,工人在手工壓原料。他介紹了成都高新區優惠的政策,表示將大力扶持,李伯剛隨即進入成都高新區創業。
  如今,這家擁有20多家下屬企業和控股企業,近1萬名員工的企業已經成為成都高新區的一張名片。2012年,地奧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1億多元,入庫稅金3.8億元。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伯剛說,企業做大了,拉他們走的人很多,但他們堅持留在高新區,因為“成都高新區是企業的根”。
  “印度人能做到,中國人怎麼做不到?誰做?成都高新區”
  全球IT產業的版圖中,芯片製造的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最為突出,集成電路產業被譽為“黃金產業”。
  2001年前,集成電路產業在成都沒有任何產業基礎,成都高新區又地處欠發達地區,在這方面缺乏優勢。當成都提出要大力發展這一產業時,業內不少人都心存疑慮。但成都高新人沒有安於現狀,“印度人能做到,中國人怎麼做不到?誰做?成都高新區做。”時任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現任主任)韓春林發出了錚錚誓言。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當時,國際製造業正在向綜合成本較低、利潤空間較大、市場前景較好的區域轉移。中國成為承接這一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地區之一。成都高新區正在實施“二次創業”,市政府出台了相關文件,將城西約22.5平方公里的區域納入成都高新區管理範圍,併進一步落實了相關扶持政策,其比較優勢日益凸顯。
  2003年8月,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英特爾公司宣佈在成都高新西區建立半導體芯片封裝測試工廠。這是成都苦苦追求的結果。
  據時任成都市外經貿局副局長、英特爾項目辦公室主任王琳回憶,2001年,英特爾啟動了在亞太地區的選址計劃,第一輪在中國選了12個城市,成都出局。但成都沒有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2002年,成都重被列入候選城市。
  繼英特爾之後,友尼森、德州儀器等芯片封裝測試企業相繼在成都高新區落戶,帶動了IC設計和相關配套企業的聚集和發展。微軟、愛立信、EMC等國際知名企業研發中心相繼進入,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研發人才向成都高新區聚集,使成都成為中國最大的通訊產品嵌入式軟件研發基地之一。
  體制創新無止境。2008年,成都高新區再次優化了政務服務中心的“一站式”服務體系,設立企業方面,原有的7個審批環節被縮減到4個,原來需要5至8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審批縮減到50分鐘;項目報建方面,原先需要68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現在只要17個工作日。而企業要做的,只是把“材料遞交到一個窗口而已”。
  2008年以來,抓住全球IT重新佈局的歷史機遇,成都高新區成功引進戴爾、聯想等IT巨頭,電子終端製造迅速發展,成為成都高新區的又一產業集群。讓成都終於徹底告別IT產業“缺芯少魂沒面子”的時代。
  “這是成都IT產業發展的特點,我們不是完全在一張白紙上畫圖,從最近10年的IT產業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們是在已經有了一定產業基礎上的‘立體構建’,是以一個城市群、一個產業帶的模式帶動了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的換代升級。”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分析。
  如今,成都高新區的招商引資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僅2012年,成都高新區就引進重大項目44個,總投資391億元,其中包括博世集團、德國聯邦鐵路、德國安聯保險、施耐德公司4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園區外資企業總數已超過1000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國際知名企業超過120家。  (原標題:創新逐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97yuxr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